現代詩的批評
趙天儀由於哲學與美學的理論素養特強,因此對於詩學的理論的素養亦相對提升到一個高度,他將這些理論及本身的詩創作經驗,運用於現代詩的實際批評,常能左右逢源,開弓射鵠自如。他對於現代詩的批評文章頗多,部分收納於《美學與批評》一書中(註六),其餘大部分則另收納於其他出版的書籍中,如《裸體的國王》、《時間的對決-台灣現代詩評論集》、《台灣現代詩鑑賞》……等書。
趙天儀在《美學與批評》一書中所作的現代詩的批評文章,分為現代詩理論部分及實際批評部分。關於理論部分,大概不外於筆者所撰的《趙天儀的詩意哲學》參、「詩學理論」(註七)之相關內容,因此在這裡,就不再贅述。至於實際批評部分,則未予融入,有必要於此,加以說明。
趙天儀自謂其參與現代詩的批評是從一九六○年就開始的,但真正專注於現代詩的問題,而且實際加入現代詩的行列,則是從一九六四年開始的(註八)。如果以一九六四年為計算起點,到現在為止,其現代詩的批評活動便有四十三年了,近乎半個世紀之久呢!堪稱現代詩的批評大老,不為過,歷數當今現代的批評者,能與之相比的,實在不多。
趙天儀於《美學與批評》一書中,所批評的現代詩人不少,筆者詳細統計有沙牧、覃子豪、胡品清、何瑞雄、林泠、方思、鄭愁予、方舲、彭錦堂、蘇籬、李壯源、佚名、千葉、黃顯揚、痕、黃照敏、王萬富、魯蛟、沈甸、菩提、綠綺、晶晶、陳明台、鄭烱明、劉永讓、喬林、藍鐘、白萩、林亨泰、詹冰、桓夫等三十一人。在其現代詩的批評文章中,有一篇〈現代詩的鑑賞與批評〉,是他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噴泉詩社的演講稿,當時筆者正好擔任噴泉詩社的社長,負責邀請他作現代詩的專題演講。如今回憶此事,時隔三十八年了,有如小學生作文常說的「歲月如梭,光陰似箭」的慨歎了。
趙天儀批評時人現代詩,不是專以一種印象方法批評,而是多維批評方法的運用。他無形地運用語言分析美學、形式美學、心理美學、哲學美學、精神分析美學、社會美學、環境美學……等方法,配合對創作文本的深入體驗,然後寫出批評文本。他的批評文本深入淺出,文筆流暢,不僅是批評文本,也是創作文本。他又精通英語、日語及德語三種外語,博覽群書,自然視域寬廣,批評現代詩,銳利精實。
台灣美學轉向
在《美學與批評》一書中,趙天儀的台灣美學轉向,尚未形成,這可從其所留的諸多「中國現代詩」、「中國現代詩的創造」、「中國的新詩運動」、「中國新詩的發展」、「中國現代詩研究」、「自由中國詩壇」的字眼及涵蘊,觀察得之。以後其所出版的《時間的對決-台灣現代詩評論集》、《台灣現代詩鑑賞》等書,自其書名用「台灣現代詩」字眼,與上述書中冠有「中國」的字眼,已有所不同,換言之,將「中國現代詩」的立場,轉化為「台彎現代詩」的立場,顯然生發了台灣美學轉向,迨至《台灣美學的探求-美感世界的造訪》一書出版,書名則正式冠有「台灣美學」的字眼,其中納有相關的台灣美學的文章,並且赴日本宣揚台灣現代詩,其講稿名曰〈台灣現代詩的變貌〉(日文,日本民族藝術學會2009年3月20日發行)。本文,則根據他的台灣美學的文章,研究他的台灣美學轉向情況。
龔鵬程編著有一本書,書名叫做《美學在台灣的發展》(註九),這書雖然標有「台灣」的字眼,但是其所論述的台灣美學,仍然延續、發展中國美學,也可說是與中國美學一脈相承問題的探討。此可從該書第一卷第四章「台灣美學的發展」及第五章「台灣美學的研究」予以瞭解,例如第四章言及「台灣的美學,乃是承續民初以來美學傳統而又有所發展的,其面相亦較大陸豐富完整。」與第五章言及「第三卷探討台灣美學研究者如何發掘中國美學的特質,進而重建中國美學的歷史與體系,並說明在中國文化的解釋方面,台灣學者的貢獻」,而趙天儀的台灣美學轉向,則以「台灣」的立場為本位,其與龔鵬程的台灣美學,以「中國」的立場為本位,次序剛好顛倒。
莊紫蓉曾經問趙天儀說:「您是學美學的,依您看,台灣文學,美學評論是不是需要加強?」
��a��0ӯ�ɯ��究的影響」。本章,趙天儀著力於說明古代心理學的萌芽與美學的淵源,以及近世與現代心理學跟美學的關聯。
第四章「美感經驗的分析與批評」。趙天儀在本章僅討論了感情移入說及心理底距離說這兩種學說,至於精神分析的心理美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美學、完形心理學的美學……等學說,則未予研討。
第五章「美感經驗與美感意識的比較」。本章論及美感經驗是不帶關心性的、非實用、非切身、非認知的活動,是以純粹的經驗來面對著藝術作品。但美感意識,得考慮到真理、善、實用以及偉大性等問題,是以美感經驗為基礎,同時帶進哲學領域。從美與真、美與善、美與實用等的關係中,來進一步瞭解美。
第六章「心理學的美學底意義與功能」。本章算是進入了本篇的中心意旨了。趙天儀認為心理學的美學有兩種基本意義;一是歷史的意義,一是哲學的意義。所謂歷史的意義,就是說,心理學的美學,是包括了美學史上所發展的實驗心理學中所謂的實驗美學,感情移入的美學,以及藝術心理學所提供的部分成果。所謂哲學的意義,就是說,心理學的美學固然要求美學的科學化,以經驗的、歸納的方法取代思辨的、演繹的方法,但畢竟還是佔在哲學底本位。因此心理學的美學沒有徹底化,雖然它有了科學的性格,但沒有放棄哲學的性格。至於心理學的美學底功能,他認為心理學的美學不能只是歷史的名詞,它一方面向哲學的美學挑戰,另一方面得建立自己本身的理論基礎,可是心理學的美學底歷史意義卻勝過科學的意義。心理學的美學該是現代美學的曙光,同時也是現代美學的日正當中的核心。除非美學不想成為獨立的學問,心理學的美學,便是要放棄哲學傳統,重新建立科學的傳統。到底它已獲得若干的成就呢?
第七章「結論-美學的將來」,趙天儀指出,從心理學的美學看來,美學的將來,不但是要科學的實驗,而且是哲學的探討。從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美學也從歐洲而逐漸轉到美國。心理學的美學將負起美學的現代化的工作,西洋美學在此將扮演更具份量的思想過程,使美學建立在真正的經驗科學之上。
將心理學與美學這兩者不同的學科作一結合,構成心理學的美學,的確不容易,因為心理學是對人的心理的一般事實,加以研究,而美學主要在於研究審美主體對於美的感受、經驗,這是特殊的審美事實,兩者有間。而趙天儀亦指出兩者結合的困難度,但仍力求予以圓融結合。在此圓融結合之下,復對於心理學的美學底意義與功能,提出創見,加以闡揚,洵有助於對心理學的美學有興趣者的研習。惟《美學與批評》一書,出版的時間甚早,是在一九七二年出版,現在是二○○九年,距離將近四十年之久,其間美學的發展狀況,當有異於出版當年。因此,讀者閱讀本篇〈心理學的美學底意義與功能〉,除宜詳讀之外,似宜再參閱晚近出版的有關美學書籍或電子資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