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儀回答說:「我們沒有美學啊!美學、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在西方是合在一起的,我們作家是沒有這方面的訓練,寫的都是隨筆式的評論。學院裡面過去不重視這個,所以沒有建立美學文學理論的傳統。這幾年大學裡面開始有了,但是大部分都是講西方的,譬如外文系、英文系,就我所知,這幾年都在做文化研究,時代演變受到歐美、日本的影響,我是沒有意見,不過,台灣必須要建立自己的傳統,對於台灣已經有的文學、美學、文學批評,使用的術語或是著作,台灣要用台灣做中心,不可以一面倒傾斜中國,因為這幾十年來台灣已經有了基礎,雖然在台灣有意識型態的論爭,但是我認為不論左派右派,都在台灣形成台灣這裡的文學理論、美學理論的共同語言,這個語言絕對和中國有距離。若是把自己的語言丟掉學人家,就沒有主體性。所以我主張要有理論的主體性,就是說,你可以論戰,但是在台灣共同的學術發展,必須建立。……」(註十)從趙天儀的回答裡,可發現他的美學,是以「台灣」的立場為本位的,反對一面倒地傾斜中國。

 為了實踐他的台彎美學轉向,以「台灣」的立場為本位,趙天儀寫了一篇〈近代台灣的藝術學〉的文章(註十一),研究近代台灣的藝術學狀況,讓人瞭解前人是如何努力為台灣的本土美學打拼及貢獻。現代美學,傾向藝術哲學,因為美學的內容與藝術哲學的內容,常常相混,有時很難劃分清楚,而且藝術美,越來越受重視研究,幾乎凌駕於自然美、社會美、科技美等之上。如逕以藝術哲學代替美學,又有何不可。因此趙天儀在〈近代台灣的藝術學〉講的雖然是近代台灣的藝術學,其實也是在講近代的台灣美學。

 台灣音樂的發展,江文也、許常惠的貢獻,功不可沒,趙天儀特別介紹,並論兩人的功績。他認為江文也除了有豐碩的音樂作曲的創作之外,也有用日文寫成的文字作品,證明他亦是一位詩人、音樂美學的學者,又是台灣美學藝術學的先驅者。他引用許常惠的話:「一九九六年的『民歌採集運動』,為後代建立了台灣民族音樂研究的基礎。此後,田野調查、學術研究、資料的蒐集與整理等逐漸展開。民間成立相關的基金會支持民族音樂的活動與研究,大學成立研究所培養民族音樂或音樂史的人才,終於台灣的音樂史研究帶來一絲曙光。」其實也在肯定許常惠是一位為後代建立了台灣民族音樂研究的基礎者,也是一位為台灣的音樂史研究帶來一絲曙光者。在美術學的發展方面,對於台灣原住民的研究,具可觀成果的有陳其祿、劉其偉等人;對於台灣民間藝術的研究,具可觀特色的有施翠峰、席德進、劉文三等人;對於台灣建築的研究,具一定成果的有李乾朗等人;對於台灣美術史,自不同角度來從事建構與研究的,有王白淵、謝里法、顏娟英、蕭瓊瑞、郭繼生、林惺嶽等人。在文藝學的發展方面,他發現台灣學者黃得時最早整理台灣文學史,嗣後葉石濤完成《台灣文學史綱》及《台灣文學入門》,並想建構一部台灣文學的理論。趙天儀結論說,他分三組討論,也就是說第一組台灣音樂:江文也與許常惠;第二組台灣美術:王白淵與謝里法;第三組台灣文學:黃得時與葉石濤。他們環繞著「台灣音樂史」、「台灣美術史」及「台灣文學史」的理論與敘述,都有其代表性,並且可以看到從日治時期貫串到戰後國民政府時期。在音樂方面,有現代音樂的發展,歌謠鄉土音樂的重建。在美術方面,也有現代藝術的論爭,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的論爭。在文學方面,台灣新文學運動,在日治時期的作品,日本和台灣目前都已有人整理大系或選集的出版,並有白話文論爭、新詩論爭、鄉土文學台灣話文的論爭等等。由此可略窺近代台灣藝術學的發展與變遷,掛一漏萬,有所不足,但也可以看出台灣在這一方面的困境、挫折與努力,也許歷史是一種重新發現、重新評估以及重新再檢討。

 

結語

 

 金容認為趙天儀是永不凋謝的樹(註十二)。在美學領域,趙天儀也是一株永不凋謝的樹,是美學領域的長青樹。為何能不凋且長青?那是他對美學的鑽研,甚為用功,他曾把朱光潛《文藝心理學》一書後面所附的參考書,百分之七十的書,都到圖書館借來看了,實際上他不是僅僅閱讀這些書籍而已,不然如何在大學及研究所開授美學課程呢!按上述所附的參考書,除了目錄之外,重要原著有七種、入門書有八種、專題要籍有二十種。由於他的美學造詣深廣,因此對於美學發展的動向瞭如指掌,如果有什麼「好康」的美學書,他就會介紹給筆者。例如他發現美國Monroe C. Beardsley ”Aesthetics From Classical Greece to the Present A Short History”一書,覺得不錯,值得一閱,就通知我去買來讀。當然他看的是英文原著;我讀的是中譯本。近幾年來,他因對美學愈深入瞭解,整個美學態度也轉向了,即是台變美學轉向。有關此轉向,上面已研介了,這或許是他的苦心之處,冀望下一代,不忘本,不忘記台灣美學的主體性、重要性及其歷史的發展。

 

註一:邱若山主編《趙天儀教授榮退紀念文集.論文集》第三三六頁至第三七三頁,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二○○七年十二月。

註二:趙天儀《台灣美學的探求-美感世界的造訪》第二頁,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二○○六年十二月。

註三:同註一,第三三七頁。

註四:同註二,第二頁、第三頁。

註五:趙天儀《美學與批評》第一頁至第四十一頁,有志圖書出版公司出版,一九七二年三月。

註六:同註五,第五十五頁至第三二四頁。

註七:同註一,第三五六頁至第三六九頁。

註八:同註五,第三三三頁。

註九:南華管理學院出版,一九九八年八月。

註十:同註二,第一五五頁、第一五六頁。

註十一:同註二,第一二頁至第一一五頁。

註十二:金容〈趙天儀:永不凋謝的樹〉,文訊第九十五頁,二○○八年十月。

 

本文參考書目,除註釋所列者外,另參考下列書目:

一、陳繼法《朱光潛的美學-及其悲劇命運與悲劇精神》,曉園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二、孫旗《藝術概論》,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二○○○年十一月。

三、姚一葦《藝術批評》,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一九九六年六月。

四、徐岱《批評美學-藝術詮釋的邏輯與範式》,學林出版社出版,二○○三年十二月。

五、孔建平《作為文學元理論的美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二○○八年十一月。

六、童慶炳主編《現代心理學美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一九九九年八月。

七、汪濟生《美感概論-關於美感的結構與功能》,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二○○八年八月。

八、趙憲章、張輝、王雄《西方形式美學-關於形式的美學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二○○八年八月。

九、王一川《語言烏托邦-20世紀西方語言論美學探究》,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九九九年七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