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詩的另一拓境-考察賴賢宗五首哲理詩      旅人

 

賴賢宗(以下簡稱賴氏)一九六二年出生於台北市。獲國立台灣大學哲學博士及德國慕尼黑大學哲學博士。著有康德、費希特和青年黑格爾論倫理神學(一九九八)、信念與規範奠基:當代爭議中的康德信念倫理學》(一九九八)、「體用與心性:當代新儒家哲學新論(二OO一)、意境美學與詮釋學》(二OO三)、佛教詮釋學》(二OO三)、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二OO三)、意境與抽象》(二OO三)等書。

 相較於哲學著作,賴氏的詩作少於哲學,但其詩作,因具哲學訓練背景,每有可喜的玄學思辨智慧流露,與華美抒情詩,或現實批判詩,均有所不同,另闢新詩途徑。而此種詩路,一般言之,比較不討好詩壇。目前詩壇較吃香、討喜的詩是,寫得濃妝豔抹、花腔語言特多而不具完全詩義的所謂前衛、先鋒詩,此觀某些報紙副刊或某些詩刊擇詩傾向及有些年輕詩人,不知詩之本質,僅以知名度為考量,而趨之惟恐不及的現象即知。有一次,筆者與趙教授天儀閒聊,他說,這種現象雖較威權時代、媒體受控時期,已減少許多,但仍有些較不具反思的年輕詩人,受其影響,顯見笠詩刊台灣現代詩刊,尚有亟待努力的空間。詩或藝術,何謂主流或先鋒、前衛?往往不在一時顯現,久遠方能見真章。例如當代所謂最前衛的繪畫,據畫家友人說不是超現實或達達、未來、抽象立體者,反而是摹仿寫實者。賴氏走的是比較寂寞的哲理詩路,但其詩作,卻遠較所謂吃香、討喜的詩,具雋永深度及耐讀性。

二OO二年十二月出版的第二三二期笠詩刊,曾刊載頼氏的哲理詩訪海德格托德瑙山隱居小屋〉組詩五首,包括迴轉〉、路標〉、哲學之泉海德格屋前的對話〉及靜坐〉,但未引起注意,其原因筆者已在前面述及。當時筆者讀之,即擬書後感,惟受限於公私冗事,無暇顧及,乃作罷。現因緣俱足,爰不顧才疏學淺,勉力為之。按上開組詩之所由,賴氏自謂二OO二年七月十六日,李燕蕙帶其與淳美同訪南德黑森林的托德瑙山之中的海德格隱居的木屋,成詩五首以為紀念。茲就這組詩五首(此組詩,嗣又發表於張祥龍著的海德格-二十世紀最原創的思想家一書頼氏所撰的導讀文中,用以點提海德哲學之要旨,二OO五年五月康德出版社出版)原發表之順序,逐一考察。

 

(一)迴轉

 

在此迴轉

詩之思

也在山間迴轉

 

幽谷對面

靜謐的小教堂

隨著迴轉

它不變的存在

安居在天地神人的終極

引領旅人

一歩歩走近哲人的家居

 

迴轉〉,既是詩名,也是頼氏對海德格(以下簡稱海氏)哲學迴轉的詮釋。海氏的哲學有前後期之分,前期思考分析「此在」的基本特徵,以為探討「存在」之進路;後期專究「存在」,並著重語言、技術及其他等問題,拔高詩與思同埒,以之通往「存在」之途徑。

第一段詩,用「」、「」、「」、「山間」及「迴轉」等形象或其他相關字眼,暗示海氏的哲學,像路一樣的迴轉(前期)向前,也進一步爬在山間迴轉(後期),處於林中路,並非停滯不前。

海氏的故鄉是Messkirch,他從小生活與教堂為伍。因此,賴氏第二段詩云:

 

幽谷對面

靜謐的小教堂

隨著迴轉

它不變的存在

安居在天地神人的終極

引領旅人

一歩歩走近哲人的家居

 

海氏曾有這樣的看法:人是詩意的居住於土地上,坦然接受死亡之事實,迎候天與神,並保育大地。賴氏循此看法,認為不變的存在的教堂,安居在天地神人的終極,引領旅人,一歩歩走近哲人(海氏)的家居,換言之,使人人也能夠朝向理想邁進,達至安居天地神人的終極。

 

 

(二)路標

 

你曾用你生命的存在

標示你思想道路上的轉折

我今天循著海德格小路的標示

像穿過濃雲的飛鳥

尋找你的小屋 而你已經不在

 

你已經不在

在屋下的木椅 我沈思 我遠望

埋藏下 只有我自己認得的路標

暗藏著 我對生命存在的驚嘆

霧散了 鳥飛了

只剩路標

兀兀挺立在

長滿茴香和獅草的山坡上

 

在白鳥飛過的軌跡中

在黑森林 柴路近旁的明滅升沈裡

你的不在 並非真正的不存在

而是盈滿著我們生命的驚嘆和遠望

 

一九六七年,海氏出版了路標一書,搜錄了海氏十四篇文章,大多為海氏後期作品,對德里達的解構理論及後現代思潮有所影響。賴氏的詩路標,詩名一語雙關,既是詩名,亦指涉路標一書,這是高明的詩法。

這首詩的結構,不似迴轉詩之凝鍊,語氣較鬆緩,有抒情、節奏。首段講海氏生前用其生命的存在,標示其思想道路上的轉折,但賴氏來訪其山居小屋,海氏已不在人間了。次參觀屋下木椅,賴氏有所沈思、遠望,對生命的存在,驚嘆不已;而「霧散了/鳥飛了/只剩路標/兀兀挺立在/長滿茴香和獅草的山坡上」,又覺得人事及某些景物不同了,只有路標還存在,挺立於山坡上,亦發出感喟。末段則寫海氏雖已謝世許久,但其哲思仍對後世有極大影響,雖死猶生,因此,賴氏詩云:

 

你的不在 並非真正的不存在

而是盈滿著我們生命的驚嘆和遠望

 

 

(三)哲學之泉

 

我來到

隱居小屋的門前

佇立在哲學之泉的近旁

 

一捧清泉

密秘的音響

響自木屋的地基

UrgrundAb-grund

驚醒我 深埋的心泉

噴湧

哲人暗藏在我靈魂之中的

春泉

 

驀然

我靈魂的十億個味蕾醒來

品嚐春泉的妙香

用唯一的沈寂 讚嘆

你啟悟給世界的 Gelassenheit

泰然大定

 

首段不難懂,不多贅釋。第二、三段,寫賴氏因噴泉而驚醒其深埋之心泉,使哲人海氏暗藏在他的靈魂之中的春泉,兩位前後、中西時空互異之哲學家的哲思及心靈,因而會通,並讚美海氏對世界的啟悟。不過在第二、三段中之有關德文字眼,賴氏最好稍加注釋,因並非每個讀者,都懂德文,包括筆者在內。

 

 

(四)海德格屋前的對話

 

妳我在此交談

天風吹籟

哲人靈氣 拂醒草上的水珠

輝映著人神天地的交談

驚嘆與細語 像滾了一山的松果

棲止在綠草如茵的山坡草地

喧囂的世塵 有誰聽見

 

谷嵐仍睡著

靜謐 籠照著我們的交談

我們也慢慢睡著了

被編織進

天地不言大美的宇宙之毯

 

這首詩,詩言清醇,並不繁複,主要的是,內容有深度,所以賴氏未用濃得化不開的暗喻修辭技巧為之,如果這樣,反使詩義不易解開。

 

哲人靈氣 拂醒草上的水珠

輝映著人神天地的交談

 

這裡與第一首詩迴轉一樣,仍引用到天地神人。海氏認為世界是由天地神人所構成的。賴氏認為人神天地之所以能交談,是因海氏的靈氣,拂醒草上的水珠而輝映出來的。這是象徵海氏哲學的精奧,對於世界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當然海氏的哲學,並非無懈可擊,例如羅素就懶得理他。

 

喧囂的世塵 有誰聽見

 

這也是在寫海氏的真知灼見。一般常人,日日生活流於閑談,喧囂於世塵,渾渾噩噩,過著非本真的生活。海氏看出了這點,對於人的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及其他各種缺失,有所洞察於別人所聽不見者,而思拯救之道。

最後一段,賴氏有言:

 

我們也慢慢睡著了

被編織進

天地不言大美的宇宙之毯

 

諒係在表達他們一行人來訪海德格托德瑙山隱居小屋,不是沒有收穫的,也是本詩的主旨所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