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現代詩的現況       趙天儀

 

一、台灣現代詩的範圍

 

就詩的領域而言,台灣有傳統詩與現代詩。台灣傳統詩,自沈光文以來,約有三百年的歷史。廖雪蘭的《台灣詩史》,便是一種台灣傳統詩史。施懿琳、許俊雅等編纂的《全台詩》,便是台灣傳統詩的一個總匯。楊青矗編纂的《台詩三百首》是另一種嘗試的選集。

我曾經跟詩人李魁賢說:「可是,有些傳統詩,不是詩!?」他卻說:「有些現代詩,也不是詩!?

台灣新詩運動,如果從追風、張我軍、王白淵算起,大約有七十多年光景。台灣現代詩運動,如果從水蔭萍、林修二等的《風車詩社》提倡超現實主義開始,台灣現代詩大約有六十多年的滄桑。

戰後台彎現代詩五十多年的歷史,是一種自然生態,而詩選的編纂、詩史的撰寫卻只是一些抽樣。事實上,詩選早已淪為互別苗頭的文化霸權的挑戰,詩史也成為搶奪歷史解釋權的武器。

戰後台灣現代詩的詩選,種類很多:

(一)一年一度的詩選。

(二)十年一次的詩選:如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等詩選。

(三)一個世紀的詩選。

(四)各詩社的詩選:如《藍星詩選》、《創世紀詩選》、《混聲合唱——笠詩選》、《葡萄園詩選》、《龍族詩選》、《大地詩選》、《秋水詩選》等等。

(五)其他各種不同名稱的詩選:如《中國現代詩選》、《台灣現代詩選》等等。

在台灣,如何從「中國現代文學」演變成「台灣現代文學」?如何從「中國現代詩」演變成「台彎現代詩」?其前後演變的時間脈絡,實在令人玩味。

因此,在各種已發表的台灣現代詩:包括詩刊、詩集、詩選以及其他雜誌報紙副刊,如果我們來仔細拜讀,大部份正如李魁賢所說的「有些現代詩,也不是詩。

所以,我們所要討論的台灣現代詩,事實上,已包含了許多膺品。不過,我們沒有辦法一下子就能清理它,只有讓時間來對決。

台灣現代詩,包含了已發表的好詩與壞詩、易懂的詩與難懂的詩。各種不同的品味,必須讓時間來過濾。

 

二、台灣現代詩的發展

 

目前撰寫台灣文學史,台灣現代詩史,是一個熱門。我們可以看到,在台灣、中國、日本及歐美的學者,有的已完成部份的寫作,有的正在躍躍欲試。還有近十多年來,台灣各大學研究所的碩士論文、博士論文,跟台灣現代詩的論題有關的論文,也不在少數。

(一)台灣現代詩史:由文訊雜誌社主辦的《台灣現代詩史》的一系列論文發表會,並已編印成集。不可否認的,這是一種詩壇霸權的爭奪戰。古繼堂撰寫的《台灣新詩發展史》,也是一種歷史解釋權的充份表現。

(二)台灣現代詩論戰及其選集:從日治時期的台灣白話文論戰,到戰後初期的台灣文學論戰、現代詩多次的論戰、中西文化論戰、鄉土文學論戰、台灣文學史論戰、台獨文學批判論戰等等,不勝枚舉。其中台灣現代詩多次的論戰,並未深入地搜集史料加以編選,經過反省與批判,因此,有待後來者繼續努力。

(三)台灣現代詩史資料及作品的出土:台灣現代詩書目的整理,已有林煥彰、張默編的書目。還有部份史料作品的挖掘,如麥穗整理《新詩週刊》。如果能讓台灣現代詩資料及作品大量出土,一定對撰寫台灣現代詩史有很大的幫助,甚至改觀。

台灣現代詩的發展,是自然生態。但是,經過評論、詩選及詩史的撰寫,自然生態已面目全非。因為意識型態的對立,不同詩社的差異,以及外來理論的濫用,早已破壞了詩的自然生態。

 

三、台灣現代詩的現況

 

台灣現代詩,如果說,凡是以台灣為舞台演出的作品,便可列入。那麼,我們可以看到下列幾個領域,或幾個版塊。

(一)原住民現代詩:台灣原住民的歌謠、神話傳說,有其歷史淵源,自不待言。不過,台灣現代原住民的文學創作,孫大川主編的台灣原住民文學文系,已可略窺其風貌。台灣原住民現代詩當然是其中一個重要領域。

(二)台語詩:台灣話,如果是以台語、客語及其他原住民各種語言來說,那就種類繁多。目前所謂的台語,一般是指閩南話、鶴佬話而言。

台灣目前有台語運動、台語文學運動、台語歌詩運動。台語詩主要是指以台語來創作現代詩而言。台語詩詩刊,如《蕃薯詩集》、《海翁》、《管芒花》、《台灣の文藝》等為代表。台語詩目前已有選集及個人詩集的出版,已形成一個獨特的領域。有莊柏林、林宗源、黃勁連、向陽、卡沙布拉楊、宋澤萊、林央敏、陳明仁、李勤岸、路寒袖等為代表。

(三)客語詩:客語也是台灣重要的語言之一。客語詩近幾年來也蓬勃發展,客語運動、客語文學運動、客語詩運動,也自成一個重要領域。如杜潘芳格、利玉芳、曾貴海、黃恆秋、鍾順文、張芳慈等都在努力。黃恆秋對客語文學史、客語詩的整理,有目共睹。

(四)日語詩:日治時期,台灣便有日語詩、日語詩刊,甚至日語詩選集。宮尾進編選的《台灣童謠傑作選》,就是一個例子。戰後在台灣尚有部份使用日語的人口,自戰後延續至今。詩人陳千武曾經說日語已隨著日本人結束台灣殖民統治而回去了。然而,在台灣現在還有台灣歌壇的組織。出版短歌集、俳句集等。巫永福、吳建堂、黃靈芝等可為代表。吳建堂主編的《台灣萬葉集》,還獲得菊池寬獎。戰後台灣持續用日語創作現代詩的詩人:尚有林芳年、詹冰、陳千武、林亨泰、蕭翔文、錦連、黃靈芝等。近年來日語詩的出版,有黃靈芝的《黃靈芝作品集6》(1982年),錦連的《守夜的壁虎,19521957》(2002年)以及《支點》(2003年)等,可以為證。

(五)華語詩:台灣目前以華語白話文來創作現代詩,是最普遍的一種表現。這是因為日治時期以日語為標準語,也就是所謂國語,因此,日治時期便形成了一個日語的時代。戰後台灣的國語運動,華語便成為標準語,而且沿用至今,已有五十年光景,也形成了一個華語的時代。所以,華語詩便成為台灣現代詩的強勢,相對地,其他語族的母語,原住民語言,台語、客語,則成為弱勢。所以,原住民語言運動、台語運動、客語運動,便成為一種還我母語的運動,如果我們給這些語言也有五十年創作實驗的機會的話,當然,各種母語的復興,便指日可待。母語是生活語言,外來語是學習得來的語言,母語是該族群的共通語,外來語是習得語;日語、英語、美語,在台灣都是外來語。但是,相對於跨越語言的一代而言,日語,寧可說,曾經是他們的類似母語。因此,戰後台灣新生的一代,華語幾乎超越了他們的母語。

如果我們說:詩是語言的藝術。在台灣,語言是多元的。不同的族群歌唱他們自己語言的歌曲,尤其是民謠,童謠、歌謠,各族母語的特色,便非常顯著,可說各有其天籟。因此,台灣現代詩進入了一個語言多元文化的時代。這是跟日本現代詩、韓國現代詩,大異其趣的。台灣現代詩今後在華語、台語、客語以及原住民語言,如何形成比較能被接受的統一的不同書寫標準,從而創造出大家都能接受的語言表現,雖然說來日方長,但也是需要加以克服的難題。

在台灣現代詩壇,除了原住民現代詩、台語詩、客語詩、日語詩、華語詩以外,尚有網路詩、兒童詩、少年詩等等自然生態,也不可忽視。

 

四、笠詩社及其周邊

 

台灣現代詩,如果以詩社來觀察,各詩社都自成一個集團。楊宗翰便主張以詩社為詩史的界域,顯然不夠周延。但是,當我們要把《現代詩》、《藍星》、《創世紀》、《大海洋》、《台灣詩學》、《葡萄園》、《秋水》、《乾坤》、《海鷗》等詩刊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詩誌來加以論述的話,顯然有其困境,因為詩刊、詩集、詩選、詩評論,種類很多,我們無法全面掌握。因此,在慶祝「笠詩社」四十週年的時候,我們只能以《笠》詩刊為抽樣,無法全面照顧與論述,這是情非得已的事情。

就以「笠詩社」為例,我們可以試分為四代來論述:

(一)跨越語言的一代:從巫永福到錦連,包括「非銀鈴會」及「銀鈴會」的詩人群。非銀鈴會的詩人群,如巫永福、吳瀛濤、陳千武、陳秀喜、杜潘芳格、黃靈芝等。銀銀會的詩人群,如張彥勳、詹冰、林亨泰、蕭翔文、錦連等。

(二)後跨越語言的一代:從黃騰輝到杜國清,如葉笛、林外、何瑞雄、趙天儀、林宗源、白萩、李魁賢、黃荷生、岩上等。

(三)戰後新生的一代:從李敏勇到郭成義等。如鄭烱明、曾貴海、陳明台、拾虹、江自得、旅人、莫渝、陳鴻森、利玉芳、林豊明、李昌憲等。

(四)戰後新生的第二代:從陳明克、林盛彬、張信吉、張芳慈、蔡秀菊及其同時代的詩人皆是。

大體上,「笠詩社」已有大約四代的詩人群參加演出。其周邊的文學雜誌或詩誌,有的由「笠詩社」同仁主編,或是成為他們發表的園地。有《台灣文藝》、《文學界》、《文學台灣》、《詩人坊》、《月光光》、《滿天星》、《兒童天地》、《台灣兒童文學》等。《台灣現代詩》的創刊及持續的發行,增加了新的生力軍。

《笠》詩刊經過四十多年的努力,已經出版252期。《笠》詩刊從第期到第120期複刻本,已由台灣書店景印出版。因此,《笠》詩刊已經給戰後台灣現代詩史豎立了一個光輝的里程碑。當然「笠詩社」同仁所出版的詩集、詩選集、評論集、譯詩集及譯詩論集,甚至其他文學作品,如果能完整蒐集統計,數目當非常可觀。

 

五、台灣現代詩的展望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在「舊金山和約」中,日本聲明放棄台灣。然而,不幸的是台灣雖然結束了日本殖民統治,戰後台灣卻又淪為國民政府中國國民黨的殖民統治。戰後,韓國從日本殖民統治解放,亞洲其他西方殖民地,戰後也紛紛解放,成為一些新而獨立的國家;如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等,都從西方及日本殖民統治中解放。

在這樣吊詭的現代歷史的發展中,戰後台灣一直飽受政治問題的威脅與困擾。不過,台灣人民在這近現代史的一百年中,透過日本殖民統治、國府殖民統治、卻也跟世界文化接軌,而且同步發展。可以說,台灣已形成多元文化的繼承者,而且也展現了創造台灣新文化的契機。

台灣現代詩的發展,正是台灣新文化創造的前鋒。戰後台灣現代詩,經過《笠》詩刊等的努力與重建,已有其顯著的歷史的軌跡,毋庸置疑。

台灣現代詩的展望,還有待繼續開拓,鞿列舉下列三點期望:

(一)深耕本土化:台灣將立足本土,放眼亞洲,面對世界。台灣文學、台灣現代詩從本土出發,深耕本土化,參與全球化文化創造的行列。

(二)卓越現代化:台灣繼承原住民文化、中原文化、日本文化、西方文化,成為多元文化的繼承者。從而豐富了創造台灣新文化的可能與希望。台灣現代詩將成卓越現代化,創造台灣新文化的前鋒。

(三)精緻藝術化:一般的誤解,都認為台灣文化只是草根文化,而不是精緻文化。過去地都誤解為台灣現代詩的本土派,尤其是跨越語言的一代,他們的語言是粗糙的,其實透過多元文化,多元語言的融合,台灣現代詩的創造,是新鮮精鍊,是有創造活力的。台灣現代化以本土草根為基礎,才可能創造有活力的台灣新文化。本土草根加上精緻藝術化,將是創造未來台灣現代詩的一大考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