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生活感知入詩
吳櫻的詩作取材多與日常生活或自然景物有關,其詩作呈現的筆觸多為借景抒懷或從物象、事象的寓託中傳遞某些理趣,像她寫〈雲〉:
霧帶著我化不開的思念
在田野山間小徑,在你窗前
(中略)
獨步天空的一片雲
有時化身放逸的棉絮,有時幻化為
嬉遊的綿羊與猴群
御風而行
(中略)
穿越重重的人海,我
始終尋覓,那千絲萬縷的繫念
始終等待,那心神交會的美麗
這首詩以明朗、淺近的語言,藉雲的物象寫抽象的情感:「思念」。從雲穿越「重重」人海,「始終」尋覓、等待的堅持,抒發內心對伊人的執著、牽繫。又如她身處大霧中所體悟的哲思,〈濃霧〉:
才一轉眼
驚濤拍岸的往事,便在
千重山萬重山之外
傾力凝神
灌注的只是足尖
短短的半步
那是我唯一的視野
走在大霧中,驚濤駭浪的過往被隔絕於千萬重山之外,視野唯一所及的「足尖」成為傾力凝神對象,對當下的把握,成為生命首要課題。這是一首禪機十足的小詩,值得玩味。不過,在〈雲〉這首詩裡提到「化不開的思念」、「千絲萬縷的繫念」是如何濃稠?如何糾葛呢?末句「心神交會的美麗」,又形成何種綺麗感動?因由「牽掛」所促動的各種情緒,以成語詞彙「千絲萬縷」、「心神交會」簡言帶過,詩中語言所表現的情感較為表層,無法使讀者感受更深刻的情緒。而〈濃霧〉這首詩,在僅半步的足尖視域裡,未盡之言,讓詩作有種戛然而止的斷裂感,殊為可惜。
三、以日常隨語寫詩
吳櫻詩作的意象營造,趨近素描的隨筆,經常採直接、淺近的筆調直言詩想,較少側重詩的氣氛營造,如〈有時風發,有時寥落〉:
山丘上的紅樓
見證列強橫霸霸的笑臉
見證大自然快意恩仇的
嘲謔
廈門樸實的紅磚,英國浪漫的迴廊
山丘上的紅樓
在南台灣驕陽與驟雨簇擁中
有時風發,有時
寥落
「列強橫霸霸」、「快意恩仇」…等字句的直接使用,讓詩的說明性過濃,減弱詩的氣味。或者如〈寂寞的說書〉:
紅瓦白牆的湖心亭
自始至終擁抱著虛構的華美
在湖與亭,在水波與樹影中
相互映照
詩句中「自始至終」、「虛構的華美」,對於「湖心亭」本身,過度限定物象的意義,使詩語言失去「多義」的彈性。又如〈築樓〉這首詩:「安全是唯一的選擇╱庄民們╱胼手胝足披荊斬棘,家園╱豈容野人野獸攻擊掠奪?」也同樣有著詩語言質地過於單薄的問題,此種狀態就如村野四郎所言:「將在普通世界所使用的日常語言的習慣處理方法-意即僅以那語言的不充實機能,強行處理詩的特殊境界」[1]詩語言的機能應與日常語的慣性使用意義有別,其所富有的內在結構應是複雜、多元且微妙的,並非只是單一指涉的表層意義。字與字間,甚至是詞與詞的連結,都應在詩的創造、重組過程,發展出新的語境,又如梵樂希所言:「詩人的工作是,以日常實用的成品(語言)去創造異常的、非實用的、詩的特殊世界-事物的新程序,關係的新體系。」
雖然直述性強的詩語言特質,讓吳櫻的詩作失去幾分詩味,不過在恬淡自若、淺白明朗的字句閱讀中,偶然亦可拾獲格言般的警語,這是源自其生活的真切體會,如〈獨醒〉:「在時間的邊緣悠悠醒來╱沒有快樂╱沒有不快樂╱極靜╱極靜」寫人在子夜時分的醒覺,定格於時間軸上,思慮澄明、內心沉靜的情致。又如〈喝一杯咖啡吧〉,在柔順的表象亦堅持著某種主張:「你所要的品牌類別╱便是我不加思索的選擇」、「你莫嫌棄我昏昧懶散╱至於我,亦不會到處拓印╱你那送往迎來中壯烈激昂的╱後台人生」或者〈塵囂〉:「不必剖析╱彼人搭起高樓,巍峨如山╱此人城牆塌落,磚頭散落」、〈借火〉「借個火╱讓心頭的燈再度發亮」、〈舉杯〉:「迷離的流光,有人苦撐待變╱有人一夜翻紅。」
[1] 村野四郎〈詩的語言〉,《現代詩探源》,同前註,頁29。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