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釋 懷 林豐明
接觸詩的初期,為了改善「寫詩的人看不懂詩」的窘境,讀過不少關於詩的論述文章,包括內容技巧的導讀賞析,甚至流派之爭的論戰;結果多年下來,覺得從這些文章獲益有限,徒然多了一些「意象」、「象徵」、「超現實」、「後現代」等等消化不了的東西;其中那些相互吹捧的文章,其作者是否就真正弄懂了詩中到底在表逹什麼,因為無從查證,也始終讓我存疑,對於純是出於個人興趣而寫詩的我來說,所有這些一直是望之儼然,避免碰觸的東西。
經過這麼些年,我終於了解,即使弄通了這些名詞,也無助於把詩寫好,而不同派別間的相互譏諷攻訐,更只顯示文人相輕,詩人尤烈。
直到自己的作品偶而被選用或拿來討論了,才恍然發現不只是我,別人原來也有同樣的問題,我看不懂的,多位詩壇前輩也表示看不懂;我自認明亮清晰的作品,別人解讀時,也不完全是我下筆時想表逹的,且不同的人讀出不同的意義,於是我才對「看不懂詩」一事略為釋懷。
詩表逹的不外乎作者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受限於文體的結構,要求以最少且非規格化的語言來表現,無可避免地,作者本身的思想、歷練、性格、習氣等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影響作品,因而呈現不同的風貌,但不管是借助於個人經歷或想像的事物作媒介,或直接訴諸自己才知道其意義的語言堆砌,畢竟都是作者內心私密的產品。
透過有限的文字想進入別人的內心世界,豈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不管成功與否,閱讀探討的過程本身,就充滿了趣味,或許這就是詩的迷人之處。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