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比利提斯之歌》映鑑著佛洛依德的三階段理論
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認為人類性慾經由自我戀、同性戀、異性戀三階段;異性戀是後天文化與教育的誘導結果。
魯易於18894年出版的《比利提斯之歌》乙書,似乎印證或前導了佛洛依德三階段理論。
76.不 在(L' absence)
她出去,走遠了,但我仍看得見,因為在室內,一切都充滿著她,一切都屬於她,而我只是其次。
我的嘴兒浪遊過而仍有微溫的這張床,被她胴體的尺寸壓過。柔軟的褥墊被她裹著秀髮的小腦袋睡過。
這水池她沐浴過;這梳子穿過她那攪亂髮絲的結扣。拖鞋招待過她的裸足。紗罩承納她的雙乳。
而我不敢用手指撫摸的是鏡子,從鏡子她看過發熱的青腫,也許從鏡子仍能照出她濡濕的雙唇。
82.火邊夜晚 (Soir près du feu)
冬天真苦,姆納吉笛卡。除了我們的床,什麼都冷。然而,妳起身,過來我這邊,因為我用枯樹和劈柴升好了旺火。
我們可以全裸的蹲著身子取暖,頭髮撥到背後,用同一個杯子喝牛奶,吃蜜製的糕餅。
火焰多麼響亮,多麼快樂!妳不要靠得太近,妳的肌膚烤紅了。讓我吻遍被火燙熱的每一處。
在炙熱的火種中間,我升火,妳梳髮。用熄滅的木炭,我要在牆上寫妳的名字。
【按】
彼埃•魯易( Pierre Louÿs,1870~1925 ),法國唯美和情色文學代表人物,精研古希臘文化,1894年出版《比利提斯之歌》,1896年出版《阿芙羅蒂》,這兩本書有幾處共通點:《比利提斯之歌》的扉頁題詞:「這本古代愛情之書,虔誠地獻給未來社會的少女。」《阿芙羅蒂》一書有一副題:「古代習俗」。《比利提斯之歌》的第三卷描繪比利提斯當紅時的角色--紅牌交際花、高級神女;《阿芙羅蒂》全書敘述青樓豔妓克莉西絲。兩本書的兩位女主角可以當作美神的化身,同時代言了女子同性戀(女女戀)。
彼埃•魯易想像比利提斯出生於西元前六世紀東方的龐費利(Pamphli,位於小亞細亞,Lycie和Cilicie之間,東方係以希臘的地理位置而言,亞洲位在希臘東方),遷居到米蒂蓮(Mytilène或Mitilini,又名Lesbos,愛琴海上的希臘島嶼,現在的名稱為Lésvos),認識了著名的女詩人沙弗,沙弗教她寫詩和歌詞,整部《比利提斯之歌》就是以比利提斯為主角,為核心人物,描繪她三階段的生活:16歲之前純情的鄉村少女時期、16至26歲青春佳麗時期、26歲至約40歲都會豔女與離世哀傷的遲暮時期;全書也依此分成三卷:龐費利地區的牧歌、米蒂蓮地區的哀歌、塞浦路斯倒的碑銘及三首比利提斯臨終前自擬的墓誌銘。
三階段的生活、三卷散文詩作品,似乎也映鑑著佛洛依德的三階段情戀進展的理論:自我戀、同性戀、異性戀。
《比利提斯之歌》第二卷「米蒂蓮地區的哀歌」(第二階段生活)共47首(原缺5首,第47~98首)。哀歌(élégie),此字源字希臘的elegeia,elegos,拉丁的elegia,意即哀傷、悲哀之歌,均與悲傷、難過有關;標題「哀歌」,並非整卷充滿哀傷,而是僅卷尾時才出現感傷的氛圍。在這卷裡,有相當多的篇章表現比利提斯與女友姆納吉笛卡之間的情愛,也就是同性戀。米蒂蓮島又稱列波(列斯波斯,Lesbos),即著名的女子同性戀島嶼。彼埃•魯易將比利提斯安頓在米蒂蓮
(列波),朝「女子同性戀」的傾向發展的。在這島上,比利提斯與姆納吉笛卡有著精神與肉體的愉悅。「她出去,走遠了,但我仍看得見,因為在室內,一切都充滿著她,一切都屬於她,而我只是其次。」(第76首〈不在〉)女友外出不在,比利提斯僅能從她使用過的每一件物品,揣摩她的形體;第77首〈愛情〉有更直接的表白:「要是看到她,我的心會戛然停止,雙手顫抖,雙腳發冷,……」。第80首〈海邊散步〉和第82首〈火邊夜晚〉則流露了兩人情真意摯的親近和貼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