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圖像詩,讓我想起網路上「e世代」年輕人所玩的遊戲,例如,我的部落格「詩國曲沝」(http://www.yallen33.tw/ ),就有網友在留言版上貼了這樣的圖像:
叭!叭!借過.借過~~~
~╭══╮
╭╯□□║
╰⊙═⊙╯。o0○。o0○~ 。。。 我來簽簽嘍!!
而在「文化CaDen’Za」(http://www.yallen25.tw/ )的留言版,也有網友貼了下面的留言:
╰╮╰╮╰╮
╭╯╭╯╰╮
╰╮╰╮╭╯
╭╯╭╯╭╯
███████
█☆★☆★☆█═╮
███████ ▏
███████═╯
◥█████◤
看戲送咖啡,熱的古坑咖啡
這些「e世代」網友所貼的遊戲留言,想來不輸給林亨泰的圖像詩吧?
林亨泰的圖像詩,如果做為趣味性的遊戲作品,是值得讚嘆的。但如果說它們寫出「人類居住的環境底真正的嚴謹性」,並據而批評那些「懂得價值的人」所欣賞的「美麗的風景」,恐怕值得商榷。
林亨泰〈現代主義與台灣現代詩〉(見:林亨泰《找尋現代詩的原點》,頁227頁),曾說:
無庸置疑,一九五0~六0年代的台灣現代派運動,不難發現其最大的企圖乃在於認識論上的顛覆,雖說取法於歐美一、二百年的文藝思潮,但其所想顛覆的對象是台灣詩傳統中屬於最落伍的部份。不管西方現代主義是否已經式微,但這些思潮對於保守教育下形成的台灣觀念仍然有效。經過這番現代派運動之後,由「新詩」而「現代詩」,至少可以說已經開始注意到應該如何掌握「現代性」的問題了。
從引文,我們看到了林亨泰的苦心。就這點來說,確實值得尊敬!但是,他所想要「顛覆」的,諸如詩句中的文字的「修飾」、詩中的「情緒」(詳前文),是否真的是「台灣詩傳統中屬於最落伍的部份」?相反的,他所強調的「把白寫得白,把黑寫得更黑」,是否真的是「認識論上的顛覆」?乃至是否真的掌握了「現代性」?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值得再做深入探討的。
現代派已經隨著《現代詩》和《創世紀》的相繼停刊(1959,1970)而式微,許多現代派詩人(例如洛 夫)的詩風也有了轉變,不再走(形式的)晦澀路線,因此似乎沒有必要落井下石。但做為歷史的回顧,從回顧中獲得教訓,想來也是不得不的做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