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風 骨
〈日內瓦〉
辯論談判
談判辯論
疊成水柱,這是地標
嫩芽,落葉,遠山白雪
圍繞著天鵝海鷗
走來走去
走去走來
投入農民的柴米油鹽,只是
雷夢湖漣漪的一輪
在痙孿的胃中,糾纏著
減或不減
讓或不讓
不曾被戰火蹂躪的淨土
早已被唇槍舌劍的唾液
淹沒
風骨,本來是用於人物的評鑑,後用之於詩評,讚賞詩的剛健有力,以別於靡麗之詩,劉勰於《文心雕龍》〈風骨〉云:「《詩》總六義,風總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沈吟鋪辭,莫先於骨。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生焉。」宇文所安評論這段話說:「分別說明了『風』『骨』二詞之後,劉勰又論證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任何一方原則上都離不開對方。請注意都與動力有關。具體地說,『風』使文本保持『不滯』;『骨』維持大形,使文本不致散亂或蔓延。」(註十五)上述兩人的話,足以說明風骨的涵義了。這首詩〈日內瓦〉,是陳填被國家派至日內瓦談判我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所寫的。詩中,除了表現其代表國家應有的談判風骨外,其所用詩語,亦簡潔有力,例如「辯論談判/談判辯論」、「減或不減/讓或不讓」之賦法詩句。
(六)童 心
〈忘年的天真〉
背上渡假的空行囊
坐在木板凳與志工站長揮手道別
Belgrave 社區經營的森林火車
澳洲的時間停停走走
大人們擠在蒸氣車頭拍照
小孩們搶戴老頑童車長的寬緣帽
我們坐在窗台上,用手用腳
沿路向行人、住戶問好
陣陣的煤炭煙霧
瀰漫山上的尤加利樹
汽笛勾引爆笑聲
交會搖搖晃晃忘年的天真
〈舊城一隅〉
日內瓦李斯特舊居,有
石磚古道的足音迴響
聖比瑞爾教堂的銅綠
紀著古城風霜
木馬、旋椅、長板凳
等著我來
品會
半百的童真
儒家思想,有其利之一面,但也有其害之一面。李贄看出其害之面,在文學上,主張「童心說」,藉文學的利器,揭穿儒家思想的封建、假道學的弊端,認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有關李贄「童心說」的理論,詳見《李氏焚書》〈童心說〉)。這兩首詩〈忘年的天真〉及〈舊城一隅〉,都有一種對天真童心的嚮往,充滿了童趣。作者自公職退休後,曾抽暇至國民小學義務教學生寫兒童詩,與學童為伍,彷彿又回到稚年歲月,因之寫此二詩,對於李贄的「童心說」,有所體現。耶穌說:「不像小孩子,就不能進天國」(註十六),也許,已邁入耳順之年的陳填,會說:「不像小孩子,就不能進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