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對作品合評,除了欣賞之外,應該也有批評才有意義,這樣才能互相檢

討、學習而進步。依莫渝的發言,似乎他認為〈事件〉一詩中,有些地

方寫得不够清楚。

        我覺得〈事件〉這首詩題材很好,但語言方面有些地方模糊了,第一段

三句話很清楚,「他們」指過去的人,可能是對台灣有貢獻的人,以文學界來講,例如賴和、吳濁流;以一般老百姓來說,可泛指對台灣社會

之進步有貢獻的人士,這些人已經過去了,所以說「把歷史留給我們」;

第二段中的「見證」二字,我覺得不是很恰當,如果用「事蹟」或「腳

步」是否會好一點,當然「腳步」也不是很好,可以再研究,接下來的

蒸發」則用得很好;還有「混亂著價值與意義」中的「」,如果改

用「了」是否更好,「了」表示事情已成過去,過去了才要我們好好寫

它。

        第三段說我們這一代的人應該對下一代負責,要好好寫,如果不知怎麼

寫,寧可不要寫,不要說謊,我覺得這一段也很好。

        這首詩第一段第三段都很清楚,只有第二段有幾個用語值得再研究,但

整體來說,這首詩結構非常完整。

  :我認為詩中的「他們」指的是誰沒有很清楚, 郭 先生說是指歷史上有貢

獻的人物,但如果他們」是指紅衫軍這一類的人物亦可,我想林豐明

應是就這一類的人物來寫的,所以才會說「混亂著價值與意義」,由於

閱讀角度不同,就產生解讀不同,究竟這他們」是指什麼人,我想只

有請原作者說明了。

  鷺:我認為沒有指明他們」是誰,詩的迴旋空間比較大,我在讀這首詩時,

覺得台灣歷史一路走下來,確實非常混亂,價值意義一再演變,讓我們

不知如何看待才對。

林豐明:我想寫詩取材,跟作者個人的歷練和興趣有關。〈事件〉這首詩我並

沒有要針對那一件事來寫,我覺得每一個人因立場不同,對剛發生的

事會有不同的看法,對久遠的事,則因利害關係較淡,比較會有客觀

的態度,重要的是當時的人要避免出於自私自利的立場,來影響他人

或後人的判斷,第三段有應該對歷史負責的意味在裡面,這是我寫這

首詩的原始構思。

  :關於詩的解讀,讀者的解讀本身也是一種創作,所以現在有一種學說叫

接受美學;經過剛剛的討論,大部份都認為這首詩並非寫特定的某一件

事,「他們」可以泛指一切已經過去的人,對社會有貢獻的。「用汗寫下

的╱用淚寫下╱用血寫下的」這三句話使用疊句,淚比汗深刻,血又比

淚深刻,寫出歷史事實。

        剛剛作者說「尚未蒸發」意指發生不久,其實也不見得,比如二二八事

件發生這麼久了,仍然沒有「蒸發」,所以「蒸發」應該是消失的意思,

我認為比較值得推敲的是「見證」及混亂「」這二個詞……

        接下來請自由發言,不必照座位順序來了。

  鷺:如果不是寫歷史事件,則「」比「了」要來得恰當。

  風:我認為作者在創作一篇作品時,有義務說清楚,不應該像剛才一樣,勞

駕作者出面來解說他的原意,但我不是在這裡批評作者,而是說文學作

品應該儘量避免隠晦性,一篇作品出來,讀者不必查考作者的出身背

景、人生歷練就可以單從作品本身了解它要表逹什麼;當然詩與其他文

學形式不同,有其特性,詩不能寫得太清楚,而留給讀者各種面向的想

像空間,單就這一點,由剛才討論的慹烈情況來看,〈事件〉這首詩可

以算是成功了。

       舉一首古詩作例子:「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

層樓」,它描寫的景很普通,但作者本意不只是寫他爬樓梯望遠的過程,

而將他在爬樓梯望遠的過程中心裡所想的,在作品中留白,讓讀者去

想像。

         回到〈事件〉這首詩,我也認為「見證」二個字改一下比較好,至於

混亂「」這個字,如果像郭先生說的是指歷史事件,應改為「」,

但如果是讀成作者說的,是當代的事,則「」表示現在進行式,應

屬正確,這要看讀者是如何解讀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