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語言有認知、指示和美感的功能,詩的語言,是一種體驗了的感情的表現,是一種藝術的語言,具有美感的功能。採用多義性的記號,是曲線型的發展,有評議的隱喻、曖昧、矛盾、反諷等等的修辭及語法結構。詩、音樂與舞蹈在起源上是混合為一的,分工是後來的事。古典詩是行吟的、歌詠的,現代詩是表現的、思考的,在現代詩的發展過程中,有意放棄「歌」的成份。現代詩的創作,主張以散文為工具,減少了外在的韻律,而強調所謂內在的節奏,可通過民謠風的趣味,節奏感的表現及方言的鄉土味來達成。

民謠風指詩人模仿民謠的風味,尤其是著重在模仿民謠的結構、韻律與節奏的意義。如金軍的〈墾荒曲〉,鐘鼎文的〈初舞〉,鄭愁予的〈野店〉等都是具有民謠風的現代詩。余光中、吳望堯掙脫格律化的枷鎖,加速現代化起來。如果說現代詩是一種思考表現的詩的話,一種內在的節奏跟意象的融會配合,卻變成了更為重要的關鍵。在現代詩的節奏的表現上,紀弦的〈白色的小馬〉,白萩的〈夕陽無語〉是典型代表。適當地兼用方言,使方言與國語融合,且表現的國語化,是值得重視的課題。如風信子的〈走方郎中〉,如果以方言朗誦,一定能表現戲劇性的諧謔與反諷。

現代詩的繪畫性—心象的構成

詩的繪畫性,立體的塑造該只是其中之一,創造新銳的意象,造成一些新的繪畫性,幾乎是許多中國現代詩人共同追逐的目標。」、「所謂意象,該是為詩的創造而存在,而不是詩的創造為意象而存在;因此,意象可以透過語言的音響而表現,也可以通過語言的形象而表現。即可以有音樂性,也可以有繪畫性。[1]

現代詩是富於思考性的,重視視覺的表現。詩需要意象,詩是通過意象的創造的思考,也是通過意象的表現的情感。「詩的意象,在詩的繪畫性上,可以有靜態的表現與動態的表現;或者有時兩者交替地出現。[2] 靜態的表現,如林亨泰的〈晚秋〉,有彩色的意味;動態的表現,如詹冰的〈雨〉,傾向單色的意味。意象在詩的繪畫性上,還有平面的表現與立體的表現,兩都交替或者混合地表現。非馬的〈從窗裏看雪(3)〉是從平面到立體的表現,而林煥彰的〈5〉是從立體到平面的表現,鄭愁予的〈山中書〉中說「山是凝固的波浪」,把山立體化,靜態化了。

從詩的基本因素來看,詩的意義性、音樂性及繪畫性,是由內在向外在投射出來;而從詩的類型因素來看,詩的抒情性、敘事性及戲劇性,雖然可以強調其中的一部分,卻無法斷然地劃分開來。[3]




[1]8 181182

[2]8 204

[3]82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