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楓:早上黃騰輝兄相邀時,並沒有說明來這裡作什麼,既然各位盛情如此,
我就 恭敬不如從命,權充今天的主持人了。
莊柏林:我個人看一首詩從感動、韻律及隠喻三方面著手,一首詩之成功與否,
就看作者對這三要素之運作。林豐明在《穿越世紀的聲音│笠詩選》中,
曾表示過「既然選擇以詩的形式來表逹自己對事物的感覺或看法,就應
思考作品與所處的時代或環境,有什麼樣的關係,是否以精準的語言忠
實地呈現來」這樣的詩觀,顯然林豐明對詩的語言有他一定的標準。這
裡提供四首詩,我個人比較喜歡第一首的〈事件〉,這首詩企圖把時代
關係與歷史事件結合,認為縱令歷史沒有作記錄,但最後一定會有公
斷,詩中說「用汗寫下的╱用淚寫下的╱用血寫下的╱見證╱尚未蒸
發╱竟在我們口中╱混亂著價值與意義」,表示事件本身就是歷史,詩
最後一段更指出事件的時代價值與意義,應留給後代的人去判斷,我認為這首詩寫得很好。
第二首〈戰場即景〉,利用「已成廢墟的教堂╱只剩一臂的十字架」、「剛
燃燒過╱正迅速暗下來的天空」等荒涼的意象,來描繪戰爭的殘酷,
最後一段則說連「最後的晚餐」都打掉了,完全是痛恨戰爭的一種敘
述,我認為是第二好的一首詩。第三首〈異質之間〉,寫兩個敵對團體,
其實可以避免用戰爭作你我對抗,二者間大有互相調和的空間,譬如
國內政治上藍綠的對立,國際上基督教與回教的對立等,都可以透過
時間的作用來調和彼此的立場,用簡單的幾行字,把如此的期望寫在
詩裡,也是一首好詩。最後一首〈選民的觀察(二)〉應是一組詩中的
一首,用簡單的幾句話,表逹選舉活動中熱鬧的表象後面,隱藏著的
黑暗面,詩中「在土地上╱形成等面積的陰影」,就是選民對選舉無奈
的感覺。
郭 楓:一首詩如果不能感動人,那麼不管寫得多華麗,這首詩都不能算成功,
一首詩讀了以後,令人產生感動,這就是一首成功的詩。至於隠喻,自
從現代派提出詩的意象語言、隠喻這些東西以後,現代詩的語言有一
個趨勢,就是要把詩的語言和平常的語言區別開來,一讀就知道這是
詩的語言,因為有大量的隠喻在裡面;我個人看法,所有詩的技巧,
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感動人,能感動人,即使使用最平常的語言,也
是成功的詩,反之,如果不能感動人,就算隠喻滿篇,也不能算好詩。
譬如洛夫的詩,被吹捧得很厲害,但其實沒有幾首能感動人,例如早
期的〈石室之死亡〉等,反而後期的詩,雖然隠喻用得少,卻比較成
功,所以我認為能不能感動人,是判斷一首詩成功與否最重要的一點。
旅 人:林豐明提出四首詩〈事件〉、〈戰場即景〉、〈異質之間〉及〈選民的觀(二)〉
供評。我比較喜歡其中的〈戰場即景〉這首詩,所以就以這詩,提出
個人拜讀的感想。這是一首戰爭詩,國內新詩的戰爭詩不多見,因此
看到這詩,非常喜歡,物以稀為貴嘛。通常戰爭詩的人物形象,大多
以受傷者、軍人、驚嚇逃避者或母親等形象為主。而這詩,意外的只
有軍人形象,再配以其他十字架、天空、鴿子、巷等景物描寫及表現。
戰爭是悲劇的,林豐明這詩,亦以悲劇收場,詩末這樣寫著「兩軍最
後的狙擊手╱舉槍瞄準╱最後的╱晚餐」。用「晚餐」一詞收束,措辭
甚佳,暗示著戰爭的悲劇性、毀滅性及無人性。
林豐明擅長寫現實的批判詩,寫這方面詩,常須用到敘事手法,因此
不像抒情詩容易寫得美美的,但他用敘事語進行時,常將非詩化的語
言中,巧妙的轉化為詩化的語言,如「剛燃燒過╱正迅速暗下來的天
空╱憔悴飛來╱一隻倖存的鴿子╱暫歇在頂點╱思索再起飛後的方
向」。前五行是平常的敘事語,但在末行一轉語「思索再起飛後的方
向」,詩的味道就出來了。鴿子象徵和平,但在有人類的地方卻不和平,
倖存的一隻鴿子,要再向何方飛去,不只鴿子思索,人類也要思索呢!
本詩題為〈戰場即景〉,題目就點出是寫客觀之詩,但也並非無表現審
美主體的感情,因此有些概念語言,如果能配合改以具象語言表現,
可能會收到更好的審美效果。
外界對「笠」的作品頗多攻訐,說以超現實主義觀點來讀「笠」的詩
像喝白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