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社會現實 莊柏林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理事長吳麗櫻寄中短篇小說集《清涼小子》,目錄一看〈回到故鄉〉,即映入眼簾,不久即讀完,那小說描繪三兄弟媳婦對母親秀梅生前生後的想法作法,馬上聯想到她為我出的課題「詩與社會現實」。
她說定這樣一個題目,如將小說壓縮成詩,那秀梅往生「回到故鄉」的故事,也是一種社會現實,也就是文學與社會現實的關係。
在我的文學經驗裡,像讀屈原的《離騷》,但丁的《神曲》,泰戈爾《吉旦加利》,赫塞《流浪者之歌》,米爾頓的《失樂園》,紫式部的《源氏物語》等,幾乎分不出小說、散文、散文詩及詩的境界,這是自古以來的痕跡,而不是近代才產生的現象。
如果詩以形式來界限,中國的唐詩宋詞那種嚴格的律韻,才是真正的詩,但以中國的歷史背景,詩經、楚辭、漢賦、元曲等,都不是嚴格形式的詩。以上開屈原的《離騷》為例,並無如唐詩宋詞的韻腳,也不限其每行及每句的字數,更未限逗點符號,屬散漫而自由的風格,亦仍屬史詩的範圍。屈原以一個士大夫的立場,對楚懷王的政治建言,也是反映春秋戰國時代,合縱連橫政策的優劣,君臣間發生嚴重的意見衝突,導致屈原不滿社會現象而投汨羅江自殺。
在中國周朝至春秋時代,孕育出中國最完整的文學經典《詩經》,無論描繪男女間的愛情,對祖先的祭祀,宴會的歌,統治者惡行,政治腐敗等等,都是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當然包括社會矛盾,政治的苛刻,人間的困苦。以此類推,〈我在台灣詩人的地圖〉一文裡,特別提到台灣詩人要注意到台灣在中國強大文化薰陶裡,已失去自主性的地位,如何建立台灣主體意識,應是台灣詩人必須具備的使命感,這也是台灣的社會現實面臨的困境。
由於我受過十多年大中國主義教育,對於中國的文學特別熟悉,從中國的文學角度,也可看到社會現實面。唐詩重形式,經過「再煉再調」的凝聚,產生的詩語言,不只是陶冶性情的作品,而關懷民生社會的困苦,前者如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裡:「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寫的是夫妻新婚與父母間的社會現象。杜甫可說是現實主義詩人,他寫了不少反映當時社會面困境的詩,其中〈兵車行〉最明顯,描寫戰亂民間疾苦,最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另外安史之亂時,逃難蜀境時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而白居易的〈長恨歌〉,則是唐明皇與楊貴妃間的故事,都有當時的現實背景。
詞也有其歷史背景,李後主的〈虞美人〉「…雕欄玉砌應猶在,祇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一首,係李後主遭宋俘囚後,感懷故國之作,也與他的政治處境有關。岳飛唯一一首〈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也就是北宋遭金入侵,遷江南,岳飛奉派收復江北的雄懷壯志之作,但事與願違,遭奸臣構陷而冤死。
泰戈爾的《新月集》裡的〈海邊〉、〈孩子的路〉、〈家〉、〈睡眠偷竊者〉、〈雲與浪〉、〈何時與為什麼〉、〈放逐的土地〉、〈下雨的日子〉、〈天文學者〉、〈對岸〉、〈泉源〉等,都是來自他對出生地的孟加拉經驗,因他在老爸留下來的田野,過著田園生活,常坐在一隻小船內,浮在柏特瑪河上,陶醉在自然裡,這是他寫詩的源泉。
《神曲》,是但丁於三十七歲時,遭受放逐,終其一生寫出的長詩。流浪的經驗,以及對其女友貝德麗采不死的思念,將自己的生活背景和周遭的人事,都引入其中,對「地獄集」、「淨界集」到「天堂集」,是一種基督世界的心靈流浪,讓人體會人性的善惡,苦樂,而追求心靈世界的平衡。
《流浪者之歌》,也是赫塞隨傳教士之父母,出生印度,嗣回國,1911年再次長期旅遊,描寫西達塔和歌文達二個年輕人,追求宗教心靈的史詩,其中最精采處,在於兩個人遇見釋迦牟尼佛那一段的對答。
其餘如米爾頓的《失樂園》,在他盲目後,以心靈道述的詩篇,包括亞當夏娃如何因受撒旦誘惑,失去極樂園,上帝可憐人類的無助,遣送其子耶穌至凡間,救苦救難,讓人類可跟隨他上天堂,也有保皇黨和共和黨鬥爭的時代背景。
紫氏部為一宮女,二十五歲即守寡,帶著獨女一子,過一生寂寞的生活,而觀察到源氏的一生,也是當時對宮廷貴族生活的經驗,終其一生,寫出如詩篇的文學巨著。
所謂社會現實,不應僅指人類生活以及其故事,應包括宗教、道德,甚至界定的正義、公理、是非、黑白,所依據歷史背景。而自然生態,包括地球的海陸、岩石、山峰、動植物、烈火、洪水、河川、田野。又日日與人類相關的四季變化,太陽、月亮、星星、銀河、銀河之外的宇宙。針對此,我在2005年7月23日在自由副刊,登載一首〈移動〉的短詩,將編入當年度台灣詩選,該詩以抒情方式,僅以十行說出上述的種種社會觀,全部歸諸宇宙的移動現象,也就是人類的生離死別等,而輪迴也是。
我在永恆與變化之中
而你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
相會只許一瞬
不論寒冬有多長
總有溫暖的一天
冰成水
水而霧而雲而雨
多少輪迴
只是一種宇宙的移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