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詩的評斷初探   莊柏林

 

五月十四日應邀擔任成功大學第三十三屆鳳凰樹現代詩決審評審委員,包括文學系複選十二首及外系複選十二首,從各組十二首中選出正獎、二獎、三獎各一名,佳作三名,而這些作品一個月前即寄達,乃有詳細閱讀的機會。

依據評審規則,係採公開評審方式,在禮堂,前面坐著二百名學生,其中有參賽者,雖未標示姓名,但評審說明詩的題目時,即可知悉是何人的作品。我參加過多次文學評審,在大庭廣眾前,公開當場說出詩作好壞的,還是第一次。

首先講述評審的標準。現代詩受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尤其衡的移植,已無唐詩宋詞般的形式,參賽者中,也有以七言律創作者,但毫無唐詩的意象,可謂毫無章法的試驗,乏善可言。

當然自然韻律,是現代詩最主要的要素。印度詩人泰戈爾以孟加拉語所寫的「吉且加利」(譯為頌歌集)。依他自述,一時興起,譯成英文,雖自謙韻押與格律都不合西方標準,我看過英譯本,極合自然韻律,「當死神來敲門的時候,我要將我秋日與夏夜的收成,以及我繁忙生命中所貯存的一切,全部擺在他眼前。死神,我的死神,來吧,對我輕輕細說,日再一日,我等待你,為了你,我忍受生命中的驚喜與苦痛。」

其次詩行裡所產生的美感與感動,其多寡,也影響我的判斷。我看過德國作家赫塞的「流浪者之歌」,最覺美感與感動者,即西達塔與歌文達二個年輕人遇見釋迦牟尼的那一段,描繪釋迦的神態,「如來佛默默地走著,浸緬在沉思之中,平靜的神情中沒有快樂,也沒有憂傷。柔和地散發出恆久的靜穆、不滅的光輝,不朽的安詳。」

而詩也重激情與詩質。對於激情而言,在小說、散文、散文詩與詩間隔,越來越模糊的後現代,參賽作品不少散文式者,甚至將散文與詩行拼裝在一起,分不出究竟是詩抑是散文者,只要讓人讀來,產生激情,也一樣評定為好詩。至於詩質,應指詩的質料,也就是不能白到還是原料狀態,至少應有語言上的加工藝術,即一種技術上的隱喻,而產生豐富的想像空間。

評斷作品時,常發現其內容完全脫離主題,甚至題目的意思不清楚,所描繪者完全與主題不相關,究竟詩意象往何處發展,無從拿捏,造成天馬行空現象,這都不是佳作。

詩也講究美感的心靈,體現唯美主義,並不是拒絕思想或理性入詩,只是詩語言本身,不能沒有美的感覺,與音樂的結合,應該是歷史遺留的痕跡。詩離開美學經驗,實難作最佳詮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